淄博花燈藝術節賞花燈的市民仍然絡繹不絕。一時間,濱州、東營、濟南,甚至外省車輛在玉黛湖停車場時??梢?。
淄博花燈會久負盛名,花燈以“聲、光、動、奇、秀、巧”著稱,燈會之時,萬人空巷,觀者塞途。與全國的其它燈會不同,淄博花燈會更在一個“鬧”字。每年農歷的正月十四、十五、十六是淄博花燈會傳統習俗“鬧花燈”的喜慶日子。到了正月十六這一天,在五光十色、美輪美奐的花燈燈影下,民間戲劇、民間扮玩、傳統武術的絕活絕技精彩紛呈?!?/p>
“過去家家戶戶扎花燈,處處火樹銀花,流光溢彩,逛燈會,看雜耍。”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、淄博花燈協會會長、淄博花燈第五代傳人張向仁介紹。
淄博花燈會在清代就已聞名全國,建國后燈會一度中斷,1986年正式恢復。1992年9月,淄博舉辦了首屆全國花燈邀請賽,有成都、重慶、武漢、南京、天津、濟南、淄博等8個城市參加,共展出48組大型彩燈和近千盞民間工藝燈,國內外賓客云集,熱鬧非凡。1994年底,淄博花燈應邀赴俄羅斯展出,在莫斯科市引起了極大反響。2001年9月,淄博花燈又赴德國,參加了第三屆“柏林亞太周”中國主賓國活動。在15天的燈展中,約50萬人前往觀看,近30家新聞媒體進行報道。慢慢形成“南有自貢恐龍燈、北有哈市冰雪燈、東有淄博鬧花燈”三足鼎立的格局。2000年淄博被文化部命名為“中國民間藝術(花燈)之鄉,2014年淄博花燈會更是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但不可否認的是,隨著淄博花燈藝術的存續和發展,也面臨著很多問題和困境。尤為重要的是由于傳統的紙制、竹制燈逐漸被新材料、新工藝、新光源所替代,老一輩的花燈制作者又相繼去世,很多傳統的、經典的制作工藝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挖掘、整理和搶救,面臨失傳。同時,傳統的彩繪、內畫、織染、裱糊、扎制技術等缺少資金投入,其相應的設施、設備大都已損壞且無人修理。因此,花燈這一燈會主體及其他扮玩的消失,致使淄博花燈會的保護傳承面臨的困境也日益嚴重,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。
“淄博人過年看花燈的習俗由來已久,絕不能丟。此次燈會就是希望淄博花燈的文化底蘊、影響力、美譽度有序傳承下去,這既是對淄博花燈這項非遺文化的敬重,也是對全市人民雞年春節的奉獻。”淄博玉黛湖生態鄉村莊園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超坦言。